探索现代新国企建设之路
来源:《国资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10
浏览次数: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也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新时代的国有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科技创新、高端产业、资源能源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焦点。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推动下,国资国企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突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当前,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比,在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面对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适应新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已经成为建设现代新国企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多次深入研究和部署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做强做优做大,根本动力是创新改革,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建设现代新国企,是国资国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国资国企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相比传统国有企业,现代新国企具有“职责使命新、经营机制新、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布局结构新”等特征。建设现代新国企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导向,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以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为重点,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担当起国资国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 党的建设方面,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紧密度不足,党委(党组)与董事会、经理层合力发挥不够,不同领域党建工作不平衡不充分,干部队伍企业家精神激励培育不够,党建基本制度法规建设不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合力发挥不到位。经营管理方面,“大而不强”特征依旧明显,“政企不分”现象仍然存在,考核“指挥棒”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发展动力和压力不足,“以人为本”的激励约束机制贯彻不到位,员工积极性调动不充分,高水平人才引育用留困难,内控体系制度不完善,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升。现代公司治理方面,制度体系建设的系统性不足,董事会作用发挥优化提升空间大,经理层履职空间和活力有待增强,监督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治理透明化和国际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方面,国有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不够突出,科技创新产学研多元协同不够,基础、关键、新兴领域投入不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不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渠道不畅,人才支持政策有待完善,创新容错机制亟待建立。产业控制方面,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不足,基于品牌、技术、关键资源和市场优势的产业链控制力尚未形成,产业资源配置能力不足,高端产业布局不足,产业结构老旧,转型升级速度慢。安全支撑方面,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不明显,国家安全支撑力不足,重要基础设施防护力度不足,“压舱石”作用发挥不明显,对国际市场竞争准备不足,产业安全体系不健全,尚未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现代新国企建设。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现代新国企建设既是当前鲜明的工作主题,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要任务。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理论武装、建强基层组织、抓实干部队伍、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抓牢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现代新国企党建高质量发展。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完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坚持在制度轨道上全面实施党的领导活动、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创新领导方式方法;完善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制度体系,解决好党组织怎么建、如何起作用、谁负责抓等问题;完善基层党建融入生产经营工作机制,结合国有企业功能与定位,把服从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推动企业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完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有效性,大力培育央企先进精神价值体系,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见贤思齐,争做时代先锋。 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向质量效率型发展转变。建设现代新国企的目标是通过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运营。突出服务大局、进一步提升战略引领,突出效益效率、夯实价值创造基础,突出共建共享、为企业员工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价值,突出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长期价值实现能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更好地面对未来全球化的竞争。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从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制度和薪酬体系改革,夯实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分类监管与绩效评价,对国有企业实施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制定并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差异化考核标准,用好考核“指挥棒”;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通过竞争性学习、集成性创新、追踪性目标、协同性优势挖掘对标管理的价值,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进一步培育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人企共进,相互成就;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资本运营与组织人事管理之间的权责界面和协调机制,破解国有企业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管理难题。 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现代公司治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全面优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是打造现代新国企、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内在要求。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进一步推进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加强董事会建设、保障经理层行权履职,优化董事会组成结构,建好用好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规范董事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总经理向董事会报告制度,优化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强监事队伍建设,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进一步优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体制,加快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 提升科技创新力,打造科技创新国家队。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与科技创新战略形势下,现代新国企要勇担科技创新新使命,展现科技创新新作为,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坚持“四个面向”,瞄准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切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创新攻关组织模式,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渠道,多措并举打造“四地一特区”,有效发挥国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政策建议如下:进一步突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国家队地位,在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重大科技任务承担、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国企倾斜,着力构建政府、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资源投入、科研攻关组织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大联合攻关投入力度和广度,加快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进一步支持国有企业建立科技创新政策“试验田”,建立基于非盈利创新活动的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国有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在央企层面推动协同攻关成果的使用权改革,对央企协同创新平台所形成的科技成果,赋予主要完成团队“使用权”,着力激活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动力。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健全国有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中长期激励机制,切实提升研发投入产出水平。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科研组织管理方式,引导国有企业加强技术预研、中长期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保障。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人才“引用育留”全流程机制,营造试错宽容的科技创新氛围。打造高水平国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大金融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融合。 增强产业控制力,当好产业发展领头羊。新时代国有企业应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抓手,聚焦“四力”“五化”,积极主动推进产业体系升级,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发展格局上发挥“领头羊”作用。政策建议如下: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开展内部专业化整合,开展企业之间的产业化整合,加强国有企业同其他各类所有制经济的深化务实合作,促进产业化融合,强化产业链支撑作用。着眼于国家战略,加强对国有企业规划布局的指导,推动国有企业向基础关键环节和中高端产业聚集,建立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工作的部际协调机制,制定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指引,提升国有企业科学布局能力。加大对新兴行业中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未来产业上加大投入力度,聚焦培育新形势下关键性支柱产业,同时着力突破现有领域,拥抱全社会各类所有制企业,凭借各类市场化的方式开展股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多层次、高水平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国有企业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区域布局,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在构建全球价值链和产业网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主动参与到世界各国的协调分工当中去。 提高安全支撑力,勇做安全支撑主力军。现代新国企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要,着力增强支撑托底能力,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上的托底作用,增强国有资本对骨干网络的控制力,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承担起基础性、保障性功能,为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筑牢战略基石。政策建议如下:坚持立足国内,不断增强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坚持开放合作,着力提高运筹国际资源的能力,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境内外资源有效互补。着力防范资源对外依赖可能导致的极端风险,针对不同资源、不同用途、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分别制定针对性底线指标。加强底线思维,推动建立健全多层次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要对企业海外经营进行安全风险警示,助其防范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同时协同调动国内智库、研究机构和风险评估机构等社会资源的专业优势,对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做好相关安全保障工作。构建高效统一的国家大储备安全体系,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央企间的统筹协调,形成一体化提高国家安全支撑的合力。加强关系到国计民生相关领域产业的政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强化国家产业安全体系。建立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持续优化产业重点行业供应链和产业链,精准研判可能出现的供应链断点和风险点,提前做好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协作协同,实现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的备份,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同时建立市场、质量、成本等容错机制,加大对国产化替代首台套的支持,打造必要的产业备份体系。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国资国企要坚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明确新时代功能定位,肩负新征程使命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始终聚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坚守实体经济根基,聚焦主责主业使命,通过建设现代新国企,切实提高效率效益,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好国资国企的中流砥柱作用。